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内容详情

塞北林场 千山浓绿生云外
——转自张家口新闻网2018年4月20日讯(记者:王海超)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7日 浏览:2078 来源:塞北林场 字体: 保护视力色:

“今年天气暖和得早,咱们也要早准备进山啦”,一位皮肤黝黑,脸庞上带着两团鲜明的“高原红”的男人说道。

一进4月,塞北林场的每个人明显都兴奋起来,大家心里都想着同样的声音:植树的季节到了!

在这里,计算时日的方式和别处不同,每年第一棵树种下去的时候,就是一年的开始。年年岁岁,如同年轮刻画在每一个塞北林场的林业人身上。

面带“高原红”的男人名叫李文立,他自己调侃说:“20年前我也是一个脸色白净的‘小帅哥’。”

40岁的李文立是廊坊人,从小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他,在来塞北林场之前就没有见过大山。2002年,正赶上林场招人,他二话没说就报了名。

来了才知道,坝上有的不只是苍茫的大山,各种困难考验几乎让他无法承受。

冬天的塞北林场,西北风裹着雪花刮个不停,大家缩在屋里还觉得很冷。“厕所在室外,每次出去方便都要下好几次决心。”李文立笑着说。

除了艰苦的环境,精神上的不适应也折磨着他。“寒冷漫长的冬夜,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我只能孤零零地躺在床上,数着窗外的星星。”

如今回想起来,李文立却只有浅浅一笑:“我只是林场的普通一分子,这点苦每一个林场人都经历过,不算什么。”

这是实话,从1999年塞北林场开始建设,20年来,比起个人的辛苦,每个塞北林场人心里牵挂最多的,就是树,是林子。

20年前的坝头沿线,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坝上春季缺水造林时间短,在不断的摸索中,他们实行了春季裸根苗造林、雨季容器苗造林和秋季裸根苗造林“三季造林”;为了解决造林成活问题,生根粉、保水剂、趋避剂等造林新科技在塞北林场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解决林牧争地的矛盾,实行了宽行距、密株距,南坡植树、北坡放牧的造林模式……

三分造、七分管,是林业人的黄金定律。

从整地、栽植到验收,实行跟班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了加强林地管护,管理人员、护林人员常年战斗在护林一线,关键时期、关键时间实行严防死守,坚决消除火灾隐患……

多年来,塞北务林人平均每年下乡天数在半年以上,一进山少则一星期,最多时达一个半月,进去的时候是小伙子,出来的时候是胡子拉碴的“老头”。山里信号不好,对于林场的家属来说:“进了山,是生是死都不知道了”。

越是荒漠的地方越需要绿色,越是险峻的地方越有林业人的身影。

塞北林场的每一棵树,都是他们扛上去的。春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秋天一身雪,他们在深山里带着绿色穿梭着,患有咽炎的李宏志,关节不好的康全富……几乎每一个人都有着挥之不去的病痛。即使这样大家也无怨无悔,用李宏志的话说:“我们林业有个说法,叫‘适地适树’,意思是环境条件要跟树种特性相适应。我们选择了塞北林场,也是这个原因吧。每当看到一座座山梁、一条条沟壑披上了绿装,我们就感到十分欣慰。”

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塞北林场人构筑起一道东西绵延255公里、南北纵跨38公里的“绿色长城”。

截至目前,共完成人工造林152.5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形成了沽源南滩、赤城冰山梁、崇礼桦皮岭等1010万亩工程区,为改善全市生态环境、打造草原天路旅游品牌作出了巨大贡献。

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从塞北林场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就是茫茫林海。那里不仅有参天的浓绿,更有一群不忘初心的身影在埋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