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林场—河北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面绿色旗帜
在河北省北部,在坝头一带,有一处林木苍郁、绿满山甸的美丽地方,它不但时刻拱卫着京津冀生态安全,更神圣地担负着“两区”建设的历史重任,它就是位于张家口地区的塞北林场,也是河北省“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的主战场之一,宛如一颗镶嵌在塞北高原的绿色明珠,扮美了坝上、扮靓了京津。同时,它还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创造了塞北地区一个绿色奇迹,孕育了塞北林场的一种钉钉子精神,成为河北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杰出典范和绿色旗帜。
保护京津生态的绿色长城
塞北林场自组建22年来,全场上下共100多名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省林业厅(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在项目区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攻坚克难,在坝头沿线完成人工造林170万亩,封山育林42万亩,实现了能造尽造,在京津北部地区筑起了一道乔灌结合、多层次立体式的生态屏障,这不但有效阻挡了沙源、涵养了水源,还大大改善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
1998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邹家华,在塞罕坝实地考察了京津冀周边绿化工程后,提出“要在承德、张家口坝上地区再建与塞罕坝同等规模、同等功能的生态林场”。根据邹家华副委员长的指示精神,河北省林业主管部门编制了项目建议书,分别上报国家林业局和国家计委,于1999年4月获批,随后,张家口塞北、丰宁千松坝、围场御道口三个大型林场在河北林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协助下相继开建。
1999年6月,塞北林场“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作为首都周围绿化重点工程正式启动,2002年,国家林业局将其划至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因而塞北林场又成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真正承担起了为京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修复生态的历史重任。
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和高标准建设,塞北林场务林人在张家口坝头沿线筑起了一道东西长255公里、南北宽38公里横贯京津北部的绿色长城,让万倾荒山披上绿装、万亩沙滩变成花海,大大改善提升了京津地区和张家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当地群众逐步实现了小康生活,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全面丰收。为此,塞北林场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全国十佳林场”等多种荣誉称号。
塞北林场钉钉子精神的发源地
塞北林场沽源分场的康全富是建场初期就入驻的一名老林业,是塞北林场“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永远的坚守者和始建者,他背上的几处硬茧见证了林场的发展全过程。
他说:“建场20年来,我所在地工程区条件一直很艰苦,大部分地区无法使用现代化机械植树造林工具,但我们20多名干部职工不等不靠,用双手、用臂膀,用锹和镐,推石破土挖坑,把肩扛背驮上山的树苗认真的栽在坑里,扶正、埋土、压实、浇水、修剪,一点也不敢马虎,就是为了多种活几棵树,让荒山快点绿起来,手、脚、背磨破出了血也没人喊苦叫累,都像钉子一样钉在山里埋头坚持。”
沽源分场是塞北林场的一部分,康全富是职工代表之一,但就是这些塞北务林人,20年如一日,将自己紧紧钉在这片大山里,用初心担使命,拿青春迎绿色,以白发换绿海,默默牺牲奉献,创造和孕育了“绿了荒山白了头,誓还绿水和蓝天”的钉钉子精神,造就了塞北高原的又一个绿色奇迹,进而成为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林草基层战线倡导的一种时代奋进精神。
塞北林场的工程区大都处在坝头沿线的荒山秃岭地带,气候恶劣,植被稀少,石硬沙厚,多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就在这样的立地条件下,这群英雄的塞北林场务林人凭着一股子“犟劲儿”和满腔热血,牢牢钉在大山深处造绿不止,同时,他们还积极克服身体上的不适、心理上的障碍、生活上的不便,大干苦干巧干实干,把自己人生最好的青春身影留在这山坡梁头沟沟坎坎。为了挖好每一个坑、栽好每一棵树、护好每一株绿,他们一年中几乎有将近200天忙碌于造林第一线工程区,周末节假日也顾不上休息,为此,很多同志身体严重透支,据当地医院的体检医生说,参加体检的林场干部职工,有60%以上的人身上都留下伤痕,30%的人有关节炎、风湿病慢性疾病,但是,就是这一帮务林人,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的拼搏精神,将自己牢牢的钉在深山里,以坚定的信念和实际行动深入践行了生态文明理念,创造了塞北高原又一道绿色奇迹。
“这钉钉子精神是大伙用心用力用情,用对绿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无比执着的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没有惊人的壮举,却影响感召了整个塞北地区,它是我们这些务林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康全富神情灼灼地说,“已经在这里工作整整20年了,林子是我扎根的家,松树就是需要呵护成长的孩子,自己受累受伤都不怕。”
塞北地区荒漠变绿洲的样板工程
为了更好的肩负起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修复生态的重任,勤劳朴实的塞北人把建设林场当作建设自己的家园来建,把植树造林当作毕生的神圣事业来使劲干,在他们的坚持不懈和持续努力下,在处于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带上的塞北地区筑起了一道护卫京津生态安全的乔灌结合、多层次立体式的绿色屏障。
按照《河北省“再造三个塞罕坝林场”项目建设规划(2017-2021年)》要求,塞北林场近几年探索出“一连二带三示范”工作思路,一连是将以往10个10万亩示范工程区连接成片,打通死角,见缝插针,完善提高,形成百万亩的浩瀚林海;二带就是建设草原天路景观带和张承高速景观带,提升塞北林场工程整体效果,助推生态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三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探索光伏林业、碳汇林业、林业产业三个示范区建设,使林场成为塞北地区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堪称是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和京津风沙源治理过程中的绿色生态样板工程。
精心打造精品生态工程区。林场始终秉承“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施工高质量,实现高效益”的原则宗旨,本着既防风治沙又美化环境的双重目标,紧紧围绕“重点工程做示范出精品,一般工程保合格,整体工程上台阶”发展思路,采用“绿化、彩化、香化”生态发展理念,在造林绿化工程区因地制宜,大量栽植樟子松、油松、金叶榆、丁香、刺玫、红瑞木等各种优化树种,精心打造出了沽源县南厂、西坝、南滩、冰山梁、九龙泉和崇礼县桦皮岭与羊草沟、赤城县马营、尚义县环县城、万全县高速通道等10个10万亩具有塞北特色的绿化精品示范工程区,并综合运用中央财政投资的4.3亿元、省级补助资金的1.4亿元将这10个绿化精品工程区连接成片,在约15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匮乏的坝头一线地区,完成人工造林170万亩,栽植2亿多株林木的浩瀚林海。
精心构建高原生态景观带。在东起沽源县长粱乡西至尚义大青山,建起了全长300公里沿途栽植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山杏等四季有绿、五彩缤纷的最美公路,再有周边紫苑、菊花、薰衣草等花草相衬托,从而成为一道横贯塞北高原的最美的生态景观带,其公路也被称作是“中国式的66号公路”。在张承高速公路张家口164公里路段两侧,除种植四季常青和落叶乔灌木等优质绿化树种外,另配以速生地蜡、彩叶树五角枫、海棠、紫叶矮樱等花草地被,形成了高低搭配、错落有致、层峦叠嶂的彩色长廊、高速景观大道,因此成为塞北高原上的又一条生态景观带。
精心建设高标准生态产业示范区。根据塞北的地形特点、气候条件和林业情况,分别探索建设光伏林业、碳汇林业、林业产业3种类型生态产业示范区,将林场真正打造成为塞北高原上的一块生态文明高地。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重点抓好崇礼、赤城、沽源3个分场的10万亩的碳汇林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塞北榆树沟分场、察北分场的光伏林业示范区建设,在宽行距林子中间安置光伏板,实现清洁能源利用与荒山绿化“双丰收”。着力打造崇礼分场、尚义分场冰红果经济林示范区以及万全分场蛋白桑经济林示范区的建设,完成由单一的生态林建设转为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现代林业格局,推动林业产业体系的融合发展,加快当地脱贫攻坚进度和群众致富增收速度,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全面发展。